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分析( 四 )


除此之外,林黛玉还直接反抗封建礼教 。薜宝钗以往一本正经地向她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信条,她丝毫没有放在心上,她才华横溢,写诗做赋不让须眉 。并且她还和宝玉有着同样的爱好,最爱看诸如《西厢记》、《牡丹亭》这类“移人心性”的“杂书” 。她的这种蔑视封建礼教的庸俗,诅咒八股功名的虚伪,从来不劝宝玉为官做宦,从来不用“仕途经济”一类的“混帐话”去劝说宝玉,因而深得宝玉敬重,被宝玉视为“知已” 。他们的这种共通点也成了他们感情的共同基础 。
但可悲的是宝黛玉之间的感情注定是一场杯具 。顽固的封建礼教是不充许他们之间的感情存在的 。于是嫌弃她的多病之身和小家子性儿为由,一次次地向她们的感情发出警告 。从“金玉良缘”到“慧紫鹃情辞试莽玉”再到“晴雯之死 。”最终在“抄检大观园”时到达了感情的毁灭阶段 。在这场灾难中,司棋、芳官、四儿等先后做了牺牲品 。就连“眉眼儿象林妹妹”的晴雯也在重病时被强赶出了大观园,最终含屈而死 。那里封建势力彻底抛弃黛玉的讯号 。从此黛玉的状况每日愈下,就连重病将死也乏人问津 。完美的梦想最终是毁灭了,黛玉赢得了感情却无法得到美满的婚姻 。
林黛玉的艺术形象深入人心,打动了读者,令人同情 。但这个形象同时又是鲜活的 。她那纷繁复杂的性格,明显的弱点,和敢于反抗、追求感情的鲜明个性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个体 。使我们感到,她就我们所熟识的人,是为我们深深喜爱的人 。
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总结(五):
《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很多人会对其人物进行评析,许多人认为林黛玉这一人物,体弱多病,心胸狭隘,多愁善感,与薛宝钗相比,他就没有那么受欢迎了 。
我对林黛玉这个人物的了解还是源于越剧所演出的越剧连续剧和越剧的的舞台剧,上海越剧团将《红楼梦》这出戏演出的淋漓尽致 。在我看来,林黛玉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性格还是源于她对贾宝玉的爱 。因爱,人会变得小气,变得多愁善感,因被爱而伤害,而会整天病怏怏,没精打彩的 。
这种特质,在现实生活中,何尝不是很多女孩子都有,尤其是恋爱中的女人 。林黛玉在怡红院尝了闭门羹,回到潇湘馆后是心里的愁结解不开啊,对贾宝玉也是爱搭不理的 。在独自一人在花园里葬花,看到贾宝玉后就立刻转身就走 。这何不是在撒娇呢?恋爱中的女人,如果哪天打男朋友的电话,打了几个没有接听的话,那女孩子就会开始生气了,男孩子如果事后不以为然,没有回电话,那就死得更惨了,起码要两个星期,女孩子不会接你电话,不会和你一齐出去 。如果男孩子看到电话后,立刻回,那时候,女孩子也不会理你的,会毅然地挂断你的电话,如果你去见她,她必须是翘着小嘴,说“你来干嘛,我不想见你,你回去吧!”这时,男孩子千万不要当真喔,要坚持,即使她不听,也要将其原因解释清楚,因为她在向你撒娇,她需要你去哄!
林黛玉看到贾宝玉和其他丫环一齐嬉戏时,会生气转身就走,或是事后挖苦贾宝玉 。那些恋爱中的女孩子们何尝不是这样呢,因为他们同样都是吃醋了 。爱是一种完全的占有,所以当男孩子与另的女孩子玩那么开心时,将自我独自丢在一旁,那一股醋味,自然会飘出来 。
林黛玉是林家的独生子女,家道中落,母亲早逝,自小就缺少家人对自我的无微不至的关爱,到了贾府后,虽然得到老祖母的怜爱,可是那毕竟是寄人篱下,在关系错综复杂的大家庭中,根本得不到那种真诚的爱 。而唯独,贾宝玉对这个林妹妹是关爱备至,生怕丫环服侍不周到,每一件事,宝玉都是亲历亲为 。能够说宝玉是林姑娘在贾府的唯一知心人 。所以当贾宝玉与其他人玩得欢时,林妹妹会悲痛落泪,觉得别人抢走了他的知心人 。当贾宝玉与薛宝钗结婚时,林妹妹是悲痛至极,自我的知心人,成了别人的夫君,那她以后留在贾府就没有一棵可倾诉的大树,又没有亲人,悲痛欲绝,郁郁寡欢,在宝玉结婚当天悲痛而死 。
生活中,许多女孩子此刻都为独生子女,平时与爸妈因为代沟,有些事情会放在心里,不表达出来 。而当遇到自我心爱的男孩子时,两个人互诉衷肠,所以女孩子会很容易变得多愁善感,变得敏感!当失恋时,就不能很不能接收现实,会恋得很痛苦,有些甚至会做一些伤害自我的事 。以往遇到过一个女孩子,听她说想过自杀,因为她男朋友向她提出分手,而她则早已认定那个男的是她的一生的伴侣,在生活中,除了那个男的外,自我没有真正的知心朋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