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研修通用学习心得体会( 三 )


3、合理进行教材加工 。教材只是教学的内容提示 , 不必视为金科玉律 。由于地区、学校、班级乃至学生个体之间英语学习水平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 因此 , 一套统一的教材是不可能适应于所有学生的 。对于这些 , 教师大可放开手脚 , 根据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 进行删减、加工和再创造 , 使其能切实服务于教学 ,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目前很多学校 , 都有了自己的校本教材 , 这就是教师们进行再加工的成果 。

注意点:1、补充内容要与教材相关 。
2、整合的语言注意语言美 , 多使用原版的英语 。
3、逻辑关系合理 。
二、充分了解学生 , 发挥主体优势 , 方式方法-有效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 , 在课堂教学中 , 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 。因此在备课中 , 教师不仅要备教法 , 更要备学法 。赞可夫先生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 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所谓备学法 , 就是备学生 。教师在备课时 , 应全面考虑学生的整体因素 , 努力寻找切合学生实际 , 满足学生需求 , 激发学生兴趣的最佳教法 。只有如此才能最大可能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优势 , 我认为 , 如下几点是特别应当给予注意的 。
1、知识基础 。不同的学生 , 知识基础是大相径庭的 。教师应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需求 。教学的出发点应立足于发挥不同学生在外语学习中的自身优势 , 使教学为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提高提供充足的条件 。心理学家经过实验研究证明 , 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 , 先多后少 。根据这个规律 , 为了防止遗忘现象的发生 , 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及时复习 。结合新知识复习旧知识是常用的一些教法 。当学到一个新词时 , 老师可以要求学生一个一个地说出、拼出已学过的与这个新词有关的一串词 。当学生在堂上你一个我一个地拼读这些词时 , 他们的学习兴趣会很浓 。这样做既起到复习作用 , 又形成一种无形的竞争气氛 , 课上花的时间少 , 学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进行经常性的复习 , 效果是显著的 。
对于少数基础较差的学生 , 教师也应注意在备课时 , 适当安排一些浅、易些的材料 , 给他们表现的机会 , 并给予指导和帮助 。使他们亲身体会成功的喜悦 , 增强学好英语的信心 。
2、心理特点 。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 是教师在教学中追求的最佳境界 。要想实现这一目标 , 就要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 , 结合对学生特有心理的分析 , 把教法体现出来 。教学中要重视第一次感知 。感知印象是否深刻 , 关键在于学生在感知过程中是否处于积极思维状态 。在学习过程中 , 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 , 是提高识记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 。老师在教新词、句子或课文过程中使用实物和图片 , 或通过童谣 , 歌曲 , 听听做做等多种方式 ,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 这样眼看、耳听、脑想、口说、手写 , 几种动作有机配合、协调活动 , 就能大大提高识记效果 ,  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三、情境的创设
在英语教学中要以乐学思想为指导 , 充分重视情意因素 , 创设情境交融的课堂氛围 , 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情境教学“以情激趣 , 以境导学” , 依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 , 就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乐学”问题 。教学情境 , 是学生乐于学习之“境” 。在这个“境”中 , 学生有看得见的实体形象 , 师生间有情感交流 , 唤起学生学习的愉悦感 , 直接提高学习的兴趣 , 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 , 学习效率必然得到提高 。
注意点:情境的设计要合理 , 自然 , 有条理 。
四、爱国主义教育与生命教育的有机结合
作为一名学科教师 , 我们应结合英语课尽可能地有意识地进行德育教育 , 把德育渗透到我们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时 , 可以使我们的课堂变得鲜活 , 有生命 。学科德育渗透的最高境界是无痕 , 自然 。不能大讲空洞的道理或说教 。要适时引导 , 如在学习外国历史、风俗文化时 , 引导学生中西对比 , 以“一分为二”的眼光来分析事物 , 从而加强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如在介绍学生节日的时候 , 要让学生了解节日的历史背景 , 现在大家很流行过西方的节日 , 要引导学生不要盲目崇拜西方的节日 。但德育的渗透要有“度”:也就是说要适可而止 , 能放又能收地渗透德育 。不能影响教学 , 但也要保留一定空间制造悬念让学生去思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