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历史上,尹派小生王君安有哪些故事?( 二 )


她是尹派越剧女小生 , 翩翩君子 , 把感动带给观众 , 无数观众为她痴狂 。有人形容王君安的气质优雅 , 声如琥珀 , 形如美玉 , 神似幽兰 , 质同冰雪 , 这样对她的褒奖 , 在媒介发达的今天 , 随处可见 , 王君安这个名字 , 在媒介迅速的传播中已然已经变成了一个糅合时尚与传统的艺术元素 , 成为了人们内心追寻美的情感依托 , 姚锡娟他们这一代人 , 可能就把对尹先生的爱 , 逐渐转移到尹派传人身上 , 那么君安又是这么一个优秀的传人 , 她觉得君安的优势 , 不止在她的形象气质 , 还有她的唱、道白 , 学得是很到家 。韦翔东他觉得有一句老话 , 叫角是天生的 , 第一她自身的 , 她天生就是这样 , 这是爹妈给的 , 再加上她自身的这么多年的一些修炼 , 再加上尹派带给她的和她又回馈给尹派的 , 综合起来 , 形成了她这种独特的美 , 而她的这种美是跟现代有衔接的 。洪伟成曾言 , 在王君安身上 , 他可以看到 , 她有一种独特的文人气质 , 一开始他不知道 , 她的这种文人气质来自哪里 , 后来他才知道 , 慢慢熟悉以后他才知道 , 她的经历是这样的与众不同 。她这个离开国家 , 去到美国去念书 , 真的去念书 , 而且她真的是从一个不会英文 , 根本没有上过大学这样一个基础的一个演员 , 十几岁进了一个剧团 , 你都知道十几岁学的文化课程和她要去美国上大学这中间的距离 , 其实也可以想知她在那个地方 , 她是付出了多少的艰辛 , 然后她去读了一个学位 , 然后十年以后又回到中国 。洪伟成他觉得她的这一次出国大大开拓了她的眼界 , 增强了她的一些知识的储备和文化的底蕴 , 然后呢她重新登上舞台以后 , 这些东西就是不由自主地从她的一举手一投足当中流露出来 , 恰恰是这样的一种文化气息 , 他想 , 是跟今天大多数的年轻人都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是能够吻合的 。其实跟他们中国八十年代出去有大量的学生到国外去求学 , 又归来的很多的这样一批精英 , 又回到中国再服务于中国 , 这个现象其实不仅仅是王君安现象 , 田蔓莎觉得这也是中国在改革初期以后的一个中国现象 , 然后她又是艺术界当中一个现象当中的一个现象个案 。王君安的幸运是什么 , 现在是一个网络时代 , 尹先生当时只是在上海或者江浙沪一带影响 , 王君安的幸运是在网络时代 , 大家都在网络上能看到她 , 在电视上能看到她 , 所以很快就形成了大概一个君安现象 。不敢说是全部 , 大多数的王君安的戏迷 , 未必他们会是传统戏曲的狂热的爱好者 , 但是相信由于王君安的带动 , 他们可能会慢慢地进入到我(他)们这个博大精深的一个戏曲领域 。
【越剧历史上,尹派小生王君安有哪些故事?】王君安曾言 , 你不要问越剧给予你什么 , 你要问自己 , 你给予了越剧什么 , 你不要问芳华给予了你什么 , 你要问自己 , 你给予芳华什么 , 你不要问老师给予你什么 , 你要问自己 , 你给予了老师什么 。此时 , 或许王君安最想问的是自己对越剧、对尹派、对老师的态度 , 在《问君安》尹派越剧专场结尾以一曲“生日快乐”歌表达对尹派创始人尹桂芳先生的敬意和怀念 , 王君安也在恩师尹桂芳的石膏像前深深鞠躬 。当时六月份在福州演完首演 , 他们当时下半年要在上海演出 , 再次献给娘家的尹派观众、越剧观众 。这时候的王君安 , 更像是个开口向上的抛物线 , 曾经的挫折就是最低点 , 而当时 , 她比她刚开始的时候起点更高了 。关于她过往的故事已成传说 , 关于她的未来 , 人们殷切期待 , 从传统的《玉蜻蜓》、《盘妻索妻》、《红楼梦》到当时的《问.君安》 , 王君安正和热爱她、热爱尹派艺术的人一起找寻自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