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人口为何从7000万迅速增长到4亿,这种爆发式增加是怎么?( 三 )


二、税赋制度的改革 。康熙时期废除了延续千年的人头税 。使人口的增长不再有税负的压力!
三、医学的进步 。明朝时期发明了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法,使天花的死亡率有所下降 。
四、开疆拓土,鼓励垦荒 。清朝时期,随着疆域的拓展,进行了大量的人口迁徙 。开荒增加耕地的同时,使人口的活动范围进一步增加 。
基于以上四点,并结合清朝前期几位帝王的励精图治,使得清朝时期人口出现了爆发式增长!
主要是明末南美高产作物的引进,山地也能养活大量的人
首先,有了一个比较长久的和平稳定时期;
第二,政府实行的政策比较有利于人口的增长;
第三,马铃薯和番薯传入后,形成了大规模的种植,提高了人口的生存机率;
这些条件都相辅相成,缺少哪一个环节,都不利于人口的增长!
古代人没有计划生育也不懂的避孕,动不动就生他个七八个……难以想象人口会这么少!唯一的解释只能说古代没有人口普查,而且 科技 通讯都不发达,这些人口的数据完全就不准确,没有参考性
清朝的人口发生了爆炸性的增长,一举突破了2亿人口大关达到了4亿人口的总量 。这是一次伟大的农耕文明的变革,也是中华 历史 上的一次重大的结构性变化 。
清朝为何能够实现这样的飞越,从技术层面和政治结构两个方面入手,我们就能够明晰的发现,所有的增加并不是无来由 。
一、百年太平盛世的摊丁入亩
清朝用了一百年的时间平定了天下 。但是最初的那段征服史,让人口急剧减少 。明嘉靖年间人口总量大约1.66亿 。到了清顺治18年只剩下9070万人 。当然这么多人并非全部死亡,更多的是在户籍册上消失 。
隐匿的人口数并不代表他们不存在 。只是国家不能通过人头税去获得财政性收入 。
这一点上清朝政府看的很清楚 。要想解决财政问题,首先得弄明白到底会有多少人口 。于是税制改革中最重要的一条摊丁入亩来了 。
摊丁入亩,又称作摊丁入地、地丁合一,中国封建 社会 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是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
标志着中国实行两千多年人头税的废除 。
这个变化就让大量的隐匿人口现身 。因为税负是按照土地的占有量来计算而不是人头 。这个政策的结果是刺激了人口的再生产,从而形成了“多子多福”的传统 。
二、 社会 生产力的恢复
不可否认,清朝在恢复生产力上做出了许多贡献包括在边疆和内地推行大规模的屯垦措施、兴修水利使得荒田的大量被开发,粮食作物的丰收,人口承载力继续提升 。在康乾盛世的130年时间里,人口迅速增长 。
清道光二十年人口数4.12亿 。到了咸丰元年旧中国时代的最高峰4.3亿人 。这是以往不敢想象的数量级 。
养得起人,就是因为 社会 的物资有多丰富 。
三、新型农作物的出现
新的农作物的出现,让人类的食物来源变的多元 。红薯、马铃薯、玉米这三大件的出现,从明末清初开始在国内传播并大面积的推广播种,让人们的温饱问题得到了良好的解决 。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
另外17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全球气候变暖,让农耕文明获得了红利期 。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这段时间内人口爆炸的一个重要原因 。
结论
清朝的百年盛世和气候的变化再加上老百姓的努力,这就是大清朝人口爆炸性增长的原因 。不管如何,我们曾拥有过一个美好的农业黄金期 。
在工业化革命降临前,中国的农业红利让人们缓慢了前进的步伐 。
农耕时代,中国人口过亿很不容易,粗略估算只有盛唐、宋、明末达到亿级,因为有限的土地资源和有限的亩产量也只能养活这些人口,还需要有一个较长时间的 社会 稳定期才可以 。
明朝末年玉米、红薯、土豆这三种高产作物随着地理大发现大航海和传教士传入我国,到了清代大规模种植,亩产远远大于我国的传统作物小米、大米、小麦、豆子、高粱;而且康雍墘时期 社会 经历了一百多年的稳定时期,财政有钱兴修水利,治理黄河和淮河;几任皇帝雄才大略北、西、南均被收服,很少兴兵 。哪怕是到了后期国家疲弊,以上几点都还在起作用,主要是粮食相对充裕,所以人口经历了爆发式增长!
一、清朝前期统治者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
众所周知,明朝之所以灭亡,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百姓赋税过多,负担过重,尤其是进入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财政亏空,国家没钱,只能加大对老百姓的剥削 。到了万历年间,所谓的“三饷”对老百姓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于是,在朝廷的剥削下,百姓不得不揭竿而起,导致明末农民起义遍地,而明朝最终也亡于流寇之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