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托是用别的事物,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而不是相似或相反的事物来突出,它其实是一种侧面描写 。
如《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
(5)渲染:
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 。
例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
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一言以蔽之,渲染即对事物进行正面描写铺叙,追求笔墨酣畅,痛快淋漓 。
(6)衬托:
是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作为陪衬突出主体事物 。“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
a正衬是指用事物之间相似的特点和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 。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
b反衬是指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诗句“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 。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主次分明 。
(7)对比:
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a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 。
如契诃夫的《变色龙》,写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一只狗咬伤工匠赫留金的事故中,其态度在顷刻间变了四次,反复再三,前后判若两人 。这里通过主人公自己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鲜明地刻画了“变色龙”的性格 。
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 。b运用对比手法,描摹景物,抒发感情 。
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边描写了百草园景色,这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充满枯燥乏味气息的“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三味书屋”的厌倦、烦恼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 。
(8)抑扬:
“扬”,是指褒扬、抬高 。“抑”,指按下、贬低 。抑扬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 。想要达到对所描写对象的褒扬,先指出其缺点或不足,从而使所描写对象的长处显得尤为突出 。也可以相反来做 。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也叫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之分 。用“抑扬”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
“欲扬先抑”法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想写冬天时能在百草园捕鸟,突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欲扬,于是就先写冬天的百草园比较无味,就先抑,从而使所要褒扬的百草园显得更为有趣 。
抑扬的手法可以使文章避免平铺直叙,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突出喜欢、赞扬或批评、讽刺的感情,突出事物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 。
(9)托物言志:
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
(10)以小见大:
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主题,亲切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 。以小见大中的“小”,是描写的焦点,它既是写作创意的浓缩和生发,也是写作者匠心独具的安排,因为它已不是一般意义的“小”,而是小中寓大,以小胜大的高度提炼的产物,是简洁的刻意追求 。
(11)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如“又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都是把无形的愁化作实物,突出了人物愁的深重 。
推荐阅读
- 弹钢琴的指法 弹钢琴的指法入门教程视频
- 竹地板的优缺点 竹地板的优缺点有哪些
- 两箱车和三箱车的区别 两厢车和三厢车的区别在哪里
- 页眉上的一条横线怎么去掉 页眉上有一条线怎么去掉
- 陪审员是干什么的 陪审员是干什么的有工资吗
- 一个像s的车标志 一个像s的车标志有后斗是什么车
- 隔夜茶的危害有哪些 隔夜茶的妙用有哪些
- 培养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好处 培养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好处和意义
- 今年油菜籽多少钱一斤 今年的菜籽多少钱一斤?
- 中国英语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