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缺乏师资缺乏是严重的问题 。首先,大学毕业或留学外国的甘肃籍师资不敷聘用 。其次,东南一带的大学师资或不习惯甘肃气候与生活,或受不了数千里的长途劳顿,更重要的是甘肃的教师待遇比东南诸省低,所以,他们不愿接受甘肃学院的聘任 。邓春膏从四个方面着手,解决了甘肃学院师资匮缺的困难 。一是礼贤下士、优礼有加地延聘甘肃籍大学毕业生与留学生 。如聘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天水赵宗晋教《法律哲学》、《英文》,聘日本明治大学法学士皋兰杨清汉为教务长,聘日本早稻田大学文科毕业生会宁王维屏教《日语》,聘北平私立中国大学政治经济系毕业生榆中谢斌教《社会学纲要》 。二是聘请各机关的大学生与留学生做兼职教员 。如聘请省高等法院院长冯致祥给法律系授课 。三是聘请学有专长的地方人士任教,如聘镇原举人慕少堂为文史系教授,讲授《经学概论》和《音韵学》,聘榆中进士杨巨川为教授,讲《诗学》,聘永登举人周应沣讲《国文诗词》,聘兰州国画家曹蓉江教国画花卉,聘富有音乐才能的临洮孙培珍任艺术科音乐教师,聘武威李鼎超授《文字学》 。四是选拔甘院优秀毕业生留校任教,榆中杨晓舟就是其中之一 。
邓春膏经过多方努力,至1934年甘肃学院专职教员有18人,到1935年达39人,其中留学生11人,获博士学位的5人,解决了师资缺乏的问题,保证了教学质量 。
教书育人邓春膏在讲授《哲学概论》、《西洋哲学》、《法律哲学》、《经学通论》与《英文》等课程的同时,还举办各种讲习会,请社会名流王庚山、赵元贞、田炯锦等先生演讲,活跃了学术气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他曾在暑期讲习会上做过《理想与人生》的报告,勉励学生树立远大思想,专心研求学问,毕业后勤勤恳恳地为甘肃人民服务 。告诫学生不要把在学校读书作为取得毕业资格,便于谋生为人生的理想 。
创办刊物邓春膏还从有限的经费中拨出专款,先后创办了《兰州中山大学月刊》、《甘肃大学季刊》、《甘肃大学半月刊》、《甘肃学院季刊》等学术刊物,刊载了王国维翻译斯坦因的《流沙访古记》、杨国桢的《周南召南的研究》、张次房的《广告战的准备研究》与《德国最后的经济状态》,田炯锦的《美国联邦之趋势》重要论著 。邓春膏也发表了《何谓道德》、《何谓哲学》、《低能儿童之心理与教育》等论著 。《低》文指出了英国皇家委员会衡量低能儿(弱智儿童)标准的不足之处 。
重视体育邓春膏特别重视甘肃学院的体育事业 。他每年都派员到天津去购置篮球、足球、排球、网球及田径器械 。聘请体育专门人才王毓泰、王万寿分授田径、球类、武术 。还聘来兰州体坛名将段焯训练院篮球队,使球艺迅速提高 。邓春膏规定每天下午课外活动时,学生都要上操场去锻炼,并常常督促检查 。他天天坚持打网球,以示倡导,甘肃学院的网球运动很为普及 。他还每年举办全院师生运动会,促进了体育锻炼活动 。
创办杂志1932年底,邓春膏等人创办了《民》杂志,交流对时局的看法,提出开发西北的建议 。他发表了《一年来列强之政治经济》,分析了1932年世界经济危机中,英、法、德、日等资本主义列强在政治与经济上急剧变动的情况 。自日本发动“九·一八”侵华事变后,希特勒的国社党对内-,对外仇视法国,叫嚷“根本推翻凡尔赛条约,停付赔款” 。他认为这种论调“在德国内政外交极端困难之时,易为人所听信”,且“希氏亦野心勃勃,非居人下者” 。进而推测有爆发世界大战的可能,提醒国人密切关注事态的日益恶化 。
常务干事1933年初,邓春膏与刘汝王番、郭维屏、谭克敏被推为“西北问题研究会兰州分会”常务干事,会址设在甘肃学院 。他们开展了三项工作:一是在甘肃学院中山堂(至公堂)举办“西北问题暑期学术讲演会”,邓春膏与水梓、邓宝珊等18人被推为讲师,分题讲演有关开发西北的问题;二是创办《西北问题研究会会刊》,刊登有关学术论文;三是在五泉山、萧家坪一带开辟林场,栽植洋槐、榆树、柳树、椿树,引水烧灌,抚育管护,树木长势良好,二年生洋槐高达170多厘米 。
愤而辞职1936年,邓春膏为了 教育部对甘肃学院系科设置的不合理撤并,愤而辞职 。但是他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为把甘肃唯一的一所大学维护下来做了重要贡献 。
【邓春膏个人简介】分类百科网为您提供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知名人物“邓春膏”详细资料,上分类号了解更多名人简历,名人资料,欢迎提供更多邓春膏相关信息,本信息来源于网络整理,如有误差,请联系作者更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