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常识心得体会 中医常识和心得体会论文( 四 )


通过跟师学习,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才会掌握中医的精髓 。在望诊上尤其重视望舌,临床实践证明,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舌的变化迅速而又鲜明,它犹如内脏的一面镜子,凡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病情的浅深、预后的好坏,都能较为客观地从舌象上反映出来,成为医生诊病的重要依据 。
若见淡白舌,多是气血两虚或者阳虚;若见红舌,多是热证 。若见紫舌多是血行不畅 。
临床需仔细观察,以便获取准确信息 。再如“治小儿外感热病,看舌之后必察咽喉”,咽喉为“至阴之地”,对于鉴别寒热虚实有重要意义,如咽喉红肿,为有实火;红而干,为阴虚;不红不肿,为阳虚;咽喉剧痛而不红不肿,为真寒假热,咽喉红肿疼痛却全身表现为寒证,则为真热假寒等等 。
问诊应讲究技巧,跟师学习就要学会老师问诊的方法和技巧,这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 。初上临床时往往按西医询问病史的方法求全求细,可是问过之后头脑中却一片茫然,后来不断地模仿老师问诊才有所体会 。
中医问诊有主有次,有取有舍,全凭医生的理论水平和临床功底 。问诊主要是确诊某病某证或排除某病某证 。
至于脉诊,首先要掌握脉象特征 。如浮脉的脉象特征是脉位表浅,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如水漂木 。
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表 。沉脉的脉象特征是脉位较深,轻取不应,重按使得,如石沉水底 。
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里 。掌握了脉象特征之后再在临床中细细体会,最好在切脉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指导下进行,先从浮、沉、迟、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医的学习方法与路径,是一个需要首先探讨的问题 。很多朋友学习中医之前没有很好地思考这个问题,入门的方式五花八门,有的一头扎进伤寒论等经典里,苦读了数年,出口成章,大段的经文背得烂熟,临床时,边都摸不着,开口动手便错,进而怀疑经典,怀疑中医 。
有的执迷于药物学里,变成了草药医生,单方医生,把个别中药和处方视为绝密,越求越奇,以为不是深山老林里的神药或者异人奇方就不能治病 。
还有的求于易,求于道,将中医和气功,宗教混于一谈,强词夺理,故弄玄虚,不提也罢 。
我想,这些不应该是朋友们学医的初衷 。
我虽然出生在中医世家,却也在医学上走了很多弯路,对临床疗效的追求也曾经让我倍感艰辛,回首这20多年的学医路途,我的最大感悟就是-------------------中医本来是一个简单明白,好学易用的学科,却被有意无意的蒙上一层又一层的神秘面纱 。
在这个处处追求效率的时代,还原中医的本来面目,破除中医迷信,节约后来者的精力和时间,就是我现在觉得最有意义的事情 。唯其如此,中医界方可吸引优秀的年轻人,才能发扬光大 。
学习的方法和路径---先从端正态度开始 。
这个问题已经有很多人说过,而且各有各的道理,我要强调的是,下面这种学习方式适合有一定基础,希望深入系统掌握中医体系的人,也适合已经学医几年,或者读完了中医院校还一头雾水,愿意重新钻研的情况 。
一,先宏观后微观 。
一定要先对中医的学术体系有一个整体的大概印象,先通过走马观花式的浏览,然后再去学习具体的知识而不是一下就陷入到各种秘方,技法当中,纷纷扰扰,一锅浆糊 。
临床上遇到很多医生已经号称可以攻克绝症了,结果自己得了感冒,还分不清是风寒还是风热 。基本的概念都是一塌糊涂,如何能够登堂入室?
二,培养提高思辨能力,不要强调死记硬背 。
中医学让人望而生畏的原因之一就是要背诵大量的内容,而这是否有必要呢?我的体会是中医学里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其实是不多的 。远远不如法律,外语等专业 。
很多内容,理解以后就会记得,而没有理解,记来何用?当然,理解也是分层次来的,先浅后深,先一般后特殊 。
中医知识浩如烟海,人的精力时间都有限,一个医生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学,也不可能什么病都会治,关键是能构建自己的学术体系,在一定的范围内有所建树,善莫大焉 。
我记得当年背了好几百个处方,但是临床根本不怎么用,现在还能背的处方不会超过50个吧,也没有临床开不出方的情况,呵呵 。
学习方剂的问题,我以后会单独论述 。总结起来一句话就是--------------一个临床医生真的不需要学那么多处方 。千招会,不如一招精 。一方融会可变数方,一法学透可变数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