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防暑小常识 远离中暑就该这样做( 六 )


清热:三款药膳换着吃
炎热夏季容易“上火”,出现咽痛、烦躁、失眠等不适,三款清凉药膳换着吃 。 比如清凉绿豆汤,准备绿豆30g,芦根9g,生甘草3g,先将芦根、甘草用纱布包好,加水适量与绿豆同煮5~10分钟,去药包后饮用就可以了 。 二豆薏米粥也是不错的选择,做法也很简单,将赤小豆、绿豆、薏米、大米适量,一起下锅煮粥食用即可 。 此外,还可以做一些有清热解暑功效的凉拌菜,如鲜马齿苋、鲜鱼腥草、鲜穿心莲、鲜紫背天葵、鲜苏叶、鲜薄荷等,清水洗净后用开水焯一下凉拌着吃 。
开胃:防暑和胃饮
长夏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加上这时不少人喜欢待在空调房里吹空调,穿梭于空调与闷热环境中,冷热不调,罹患夏季暑湿感冒 。 或者通过大量喝冰镇啤酒、吃冰激凌等方式来消暑,最容易发生胃肠道疾病,没有胃口吃饭等 。 这时不妨泡一杯具有解表祛暑、调和肠胃的功效的防暑和胃饮,准备藿香、香薷、穿心莲各3g放杯中,加350~450mL开水,再加入2片生姜,加盖闷泡30分钟后代茶饮 。 特别适用于经常在空调环境中工作或生活人群,以及平时贪凉饮冷过度的人 。
清暑:养心三叶茶
夏季养心清暑,首先推荐夏至三叶茶,分别是荷叶、竹叶、薄荷叶 。 夏至的时候可以三叶合泡(每种3~5克)或者任选其中的一种(荷叶、竹叶用5~10克,薄荷叶5克即可)泡茶喝,有非常好的清心火、养心和消暑的作用 。 难以接受苦味茶的人,可以用绿豆西瓜饮代替,即在煮好的绿豆汤里加入小块的鲜西瓜 。 夏季人体的气血往头部升发,很多人会出现头晕脑涨,对于脑血管脆弱的人,出现脑血管破裂的危险也比较大,所以就需要适当地进行降气,一个简单的方法是用芹菜和萝卜煮汤喝 。
对于心气虚的人,出汗多了以后会有心慌、呼吸短促、乏力症状,建议这类人夏季喝西洋参麦冬茶,具体做法是每天取3克西洋参、5克麦冬,开水泡代茶饮,不过这道茶只适合心气虚的人群 。
古人夏季避暑防暑的神器
盛夏来临,习惯了与空调、电风扇为伴的现代人无法想象,在没有电也没有电器的古代,人们是如何度过热浪滚滚的夏天、有效防暑避暑的呢?其实,古人度夏不但充分体现了他们的智慧,还十分低碳环保,别有一番情趣 。
利器一:扇子
古代文艺青年比较多,喜欢在扇面上写诗作画,既可消暑,又添情趣 。 看古画和古装剧里的姑娘都是人手一扇,就知道扇子有多靠谱了 。 如果是达官贵人,在酷暑则可以享受“人工风扇” 。 主人凉爽惬意,仆人当然要汗流浃背的 。
利器二:冰块
不要以为没有电冰箱,古人就没法储存冰块 。 根据现代考古发现,最早的冰窖出现在周代 。 当然,这种奢侈豪华的“电冰箱”只有官府才有,普通百姓是无法享受的 。
一般来说,官府在头年冬天大量储藏天然冰雪于冰窖中,第二年夏天到来时,便从冰窖中取出冰块或者白雪,摆放在居室当中就成了“冰盘”,冰雪在融化时不断散发凉气,制冷效果丝毫不逊于今天的空调 。
到了明清时期,这种冰块避暑的方式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 。 每到盛夏时,官民都会大量用冰:取一桶冰,凿孔至于地,凉风满屋 。
利器三:冷饮
都说“民以食为天”,大夏天的,要是不吃点喝点冰凉之物,怎么会舒服?所以,冷饮也早早出现了 。 大约在3000年前的商代,富贵人家就已经开始在冬日凿冰储藏于窖,以备来年盛夏消暑之需 。 周朝设有专掌“冰权”的“凌人”,专门负责冷饮的制作 。
唐代开始出现商业性的藏冰户——“冰商” 。 冬天藏冰,入夏拿出来卖 。 到了宋代,冷饮有了新的突破 。 南宋诗人杨万里曾对一种叫“冰酪”的冷饮大加赞赏 。
后来,马可·波罗来中国时,受元世祖赏赐,品尝到当时的皇家冷饮“冰酪” 。 他走的时候,把“冰酪”的制作技术带回意大利 。 意大利对这一技术严加保密300年后,被法国人高价买走,此后又传到英国 。 英国人改造后,制出了我们今天常吃的“冰激凌” 。
利器四:瓷枕
中国自古被称为“瓷器王国”,为了避暑,瓷枕的出现就不奇怪了 。 瓷枕的枕面是一层釉,冰冰凉凉的,夏天枕在上面,睡觉很凉快 。
古代的夏天同样有蚊虫,所以蚊帐和瓷枕就成了夏季标配 。 有人还别出心裁挂上香囊,让香囊中的药材帮忙驱赶蚊虫 。 人们还会在蚊帐内悬挂茉莉、珠兰等香花,夜帐内香气四溢 。 对今天的失眠症患者,用这一招催眠估计会有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