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品牌营销策略的3大特性 怎样创建品牌营销策略?( 二 )


但是消费者心中期待的商品值不可能达到10分 , 因为人的欲望是无穷不尽的 。 欲望有时并不能填满消费欲的空洞 , 反而会变成激发消费欲的一个出口 。 一个消费行为发生之后 , 消费者的消费欲被激发出来了 , 就会产生更多的消费行 。 就像买一件好看的衣服一样 , 还要买一件好看的裙子、潮流的靴子去进行搭配 。
“怪诞消费学”——疯狂的消费时代 , 造就了疯狂的消费者 。
同理 , 那些在我们看来匪夷所思的毒宠行为、放生行为 , 他们希冀这个购物行为带来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慰藉 。 就跟宗教信徒一样 , 寻找灵魂的救赎 。
当然 , 这份救赎也可以明码标价 。 毒宠爱好者砸下五十万给自己不到两厘米的箭毒蛙制造属于它的独家城堡——巨型造景缸 。
究竟是欲望诞生了消费 , 还是引导我们释放欲望?
“只要有钱就可以把大自然带回家 。 ”但是这满足的只是消费者个人的私心 , 对于毒宠而言 , 即使一个再大的模拟自然空间 , 都不如真正的自然空间好 。
很多消费行为的发生 , 更多时候是满足消费者个人的私心 。 在给送家人朋友送礼物时 , 往往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 那就是送礼物的人会送出自己认为最适合对方的礼物 。 送给亲人朋友自己喜欢的礼物 , 潜移默化地认为这份礼物可以让对方变成自己喜欢的人 , 送礼物的人在赠予的过程中得到一丝慰藉 。
在《疯狂的消费时代》纪录片第二集《放生背后》 , 当秋旺姆是一个放生团体的工作人员 , 每次进入海鲜市场都要花掉数万元 , 当秋旺姆并不是什么一掷千金的富婆 , 她只是想要解救海鲜市场里的生命 。
当秋旺姆站到了卖鱼的师傅面前 , 念到:“放下屠刀 , 立地成佛” , 满脸惶恐的师傅却并未停下手里的菜刀 , 跟着念:“阿弥陀佛” 。
旁白一句话道破放生团队的欲望何在:“看着这些生灵重回江河大海 , 放生的人似乎得到一种慰藉” 。
对于当秋旺姆以及其放生团队而言 , 他们可能不是想要真的解救海鲜市场里的生命 , 他们只是想要解救自己的灵魂 。
当尾随放生者的捕鱼者老张说:“有些人喜欢放生 , 有些人喜欢抓鱼 。 好像就是有农民、有渔民、有工人、有白领 。 他们放他们的 , 我抓我的 , 生活质量提高了才有钱放嘛 。 ”
最后那句话“生活质量提高了才有钱放嘛”看似不经意 , 却道出了当代社会普遍存在的马太效应——富人更富 , 穷人更穷 。 也道出了焦虑消费的真相 , 消费者满足的是自己的精神需求 , 放生并没有这么伟大 。 消费“be时代”下分裂的大众 , 消费行为最终都是为了指引自己成为心中更好的自己 。
说到底 , 放生还是一门生意 。 你选择放生 , 我选择捕捞起以放生之名掉落江河中的商品 , 去进行二次买卖 。
双方各取所需 , 这个环节至始至终都没有脱离商品属性 , 组织者和放生者因为放生而产生的短暂的金钱交易 , 放生者和捕捞者因为放生而产生的利益利益冲突 , 也终将在不久的下一次重新上演 。
与其说是在放生 , 还不如说是在自救 , 放生者用金钱换来新生获得心安 , 捕捞者用劳动换取金钱获得生存机会 。 大家都在各取所需 , 寻找合适的道路自救 。
“放生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 看着这些生灵重回江河大海 , 因为自己的善心 , 生命逃离杀戮得以延续 , 放生的人似乎得到一种慰藉 。 ”
有人评价当秋旺姆组织的放生团队是:“以佛之名 , 纵己之欲” 。
他们一方面说要帮扶弱者 , 花很多钱买走摊位上的鱼和海鲜来放生 , 并且以此责怪和阻止那些他们眼里所认为的强者“捕鱼人” , 责怪海鲜摊贩主罪孽深重 , 两手沾满鲜血;而另一方面 , 他们却对真正的强者视而不见 , 对那些买卖海鲜的摊贩和工厂并不横加干涉 。 也许并不是视而不见 , 而是假装视而不见 , 因为真正的强者势力太过强大 , 所以当秋旺姆以及她的组织只能站在道德高处 , 对那些“残忍刽子手”、“放生阻碍者”进行评价 , 对真正的刽子手却视而不见 。
天下攘攘皆为利来天下熙熙皆为利往 。
打着放生旗号的宗教信徒们 , 仿佛在这个群体中才找到了生活的勇气 。 就像《乌合之众》中所说:“人一到群体中 , 智商就会严重降低 , 为了获得认同 , 个体愿意抛弃是非 , 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 。 ”进入群体之后 , 每个人都好像不用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