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只会付出不敢索取?( 二 )


既然如此, 为什么还是强拧在一起呢?继续探讨时, L发现, 她内心中有一种隐隐的信念:她是不配得到好运的, 除非她和别人在一起, 她才能享受别人带来的好运, 而为了要得到这一点, 她需要去为别人服务 。
这一信念仔细展开, 就可以说是, 她潜意识中认为, 她是不配得到父母的宠爱的, 除非她和弟弟在一起, 那样她才可以分享父母的喜欢, 但父母喜欢的不是她自己而是满意于她对弟弟的照顾 。
在咨询中我常常会发现, 我们对好运能否降临到自己头上的预期, 几乎就是儿时能否得到父母宠爱的预期, 而这一点在L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
儿时, 她不能独自得到父母的喜爱, 她需要通过对弟弟好以获得父母的喜爱, 而这一点在她成年后就变成, 她不能独自获得好运, 她需要和别人在一起以获得好运, 而和别人在一起时她要处于为对方服务的角色上 。 自然, 这个别人最好是弟弟 。
也是因为这样一个模式, 令她在找合作伙伴和普通职员时, 总无意中去选择能力不够强而需要她支配和照顾的人 。
这一发现对L的触动极大, 而她回顾一生也发现, 其实在很多时候, 她获得别人的善意时都是没有什么付出的, 她并不是非要通过为别人服务才能获得好运 。
很多人对她好并非是因为她对某个人好, 而仅仅是因为他们喜欢她, 也就是说, 仅仅是她自己, 就可以获得别人的认可的 。
有了这些认识后, L的心松动了, 而“天上掉馅饼”的事也接二连三在她身上发生 。
为什么只付出不索取
L的故事并不特殊, 在我的女性来访者中, 像她这样的例子大有人在 。 她们总是童年时先有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 长大了就总是处于为别人(多是家人)服务的角色上 。
之所以要为别人服务, 和L一样, 是她们认定自己不能独自获得好处——其实就是父母的爱 。
L相当幸运, 她通过自我觉察领悟了自己人生格局的诡异之处, 也由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但很多像这样的女性, 都会卡在一个死结上 。
这个死结即, 一方面, 她们渴望获得好运, 即别人的善待, 但另一方面, 她们又会拒绝别人的善待 。
譬如我一个朋友, 前不久去远方旅游, 飞机要凌晨6点起飞, 她有两个朋友主动说要送她, 她心里是渴望的, 但她却以“要你们那么早起床太辛苦”为由拒绝了他们 。
在飞机上, 她坐在靠里的位置, 因为怕上厕所会麻烦外面的乘客, 她选择了不喝水 。 直到渴得不行时, 她才觉得自己这样做实在太荒诞, 竟然会因为怕麻烦别人这么小的事情而压抑了自己如此重要的需要, 最后才找空姐要了水喝, 那时也发现, 坐在外面的乘客没有丝毫的不耐烦 。
为什么会拒绝别人的善待, 为什么会如此惧怕麻烦别人呢?
她说, 从感觉上, 她会觉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所以别人有一点善待她就会觉得回报很多, 但这样一来压力就太大了 。
相反, 她对别人的付出, 她总是觉得没什么, 甚至, 她会忐忑不安, 我付出的是别人想要的吗?
我总结说, 就好像你的付出是100分, 但你习惯上会乘以0.1的系数, 结果变成了10分, 而别人对你的付出是1分, 但你习惯上会乘以10的系数, 结果变成了10分, 如此一来, 别人对你的付出哪怕仅仅是1分, 而你就得付出100分的回报, 否则你就觉得不对称 。
不仅如此, 她补充说, 如果觉得她的付出不是别人想要的, 那么她就会非常惶恐, 觉得自己的付出不仅一钱不值, 还会令对方不高兴 。
有这些心理的话, 那真是最好不要别人的善待了 。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心理呢?我在广州开了一次课程“自我觉醒之路”, 课上, 我一名女学员的说法回答了这个问题, 她说, 她的妈妈一再向她强调说, 仅仅因为妈妈生育了她这一点, 她就永远也还不清 。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生哲学, 关键是, 有这种人生哲学的妈妈可能会将它渗透到生活中每一角落, 最后令女儿觉得, 她的付出是一钱不值的 。
或者准确的说法是, 无论她怎么付出, 都不可能得到妈妈的宠爱 。 甚至, 假若她的付出不符合妈妈的期望, 那还会令妈妈不高兴 。
这种母女关系很是可悲, 而更可悲的是, 一位妈妈之所以会向女儿传递这种感觉, 是因为她痛恨自己身为女人, 她自己先中了重男轻女的毒药, 将这副严重毒害了自己的毒药又严重合理化, 最后也给女儿吃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