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教学方法与措施 初二地理教学方法与措施( 四 )


4,精心设计问题、变换多种方式、坚持每节课提问
每节课自己制作或者在试题中找典型图,在实物投影下提问这样效果比较好 。注意图必须是黑白色的图,因为考试图是黑白色的,这样学生会比较适应 。①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从内容的重点出发,抓要点设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②应把握好所提问题的深度,以适度为宜 。随意浅显的问题学生不假思索马上回答,达不到思考的目的;但过于深奥超前的提问,弄得学生不知所措,难以形成思维的力度,相反会使学生感到知识深奥得高不可攀,挫伤学习积极性;只有适度的提问,才能激发学生主动思维 。例如讲“南极洲”时,问“南极洲的暖季在什么时间?”显然容易了 。若问“为什么我国两个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建站时间都选在2月?”学生通过思考可以回答 。所以课堂提问要顾全大局,深度应与中等以上学生认知水平相符 。③要抓知识的逻辑关系:提问的含义要明确,语言要精练,不要太罗嗦,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 。
二.讲练结合 能力迁移
在地理复习过程中,学生的读图能力、信息的收集整合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形成,单靠学生的机械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只能是一种低层次的反复,只有通过教师的精讲指导与学生的练习相结合,这种能力才真正得以提高和培养,学生在训练过程中要学会反思和感悟,善于归纳总结 。由于八年级复习时间紧迫,教师在设计例题和训练练习时,把握三点:一是题量适中,每节课后的练习尽量在30分钟左右做完;二是例题要典型,能够体现知识重点,有思维价值;三是难度适当;通过精选例题,利用变式,以一当十,达到事半功倍 。
三.合作交流 智慧共享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经过几年的学习体验,各自形成了各有所长的学习技巧和方法 。有经验的地理教师善于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学习经验,实现智慧共享,由于这些方法和技巧来自学生自身的实践,学生之间更有借鉴价值 。也更容易掌握 。同时,一个学生的经验被他人认可,也是一种荣耀,就会产生成就感,对他的学习会起到加速器的作用 。如在记忆我国省级行政区名称和位置时,一个学生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六省一市,概括为“非常6+1”并把这里的六个省简记为“两湖三江绕安徽”在娱乐中轻松愉快地记住了这几个省区的名称和位置 。本是枯燥难学的内容,在这里变的生动有趣了 。所以,教师在指导复习时,应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 。
四,加强学生应考能力的培养 。
即备考时要进行多次模拟测试,使学生熟识中考的题型、题意、题量和答题卡的涂写等有关的考试工作 。熟能生巧,巧能生精 。我们不提倡搞应试教育,但一些基本的应试技能还是有必要传授给学生的 。培训审题技能,强化答题技巧 。
是否科学规范表达一直以来是考生准确答题的制约因素,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升学生的地理语言能力,使学生能够用规范、准确的地理语言进行答题,形成良好的表达习惯 。在后期复习时必须及时做适量有针对性的训练,通过训练及时巩固基础知识,培训审题技能,强化答题技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
要让学生熟悉常见的地理试题不同的解题方法,如图示法、排除法、推理法、讨论法、极端假设法等,解决如下几个问题:如何准确、全面、快捷审透试题?如何挖掘题意,抓准立意与情境设问之间的内在联系?如何使答题规范优化?题干信息的有效选择与转化技巧之所在?各种试题应答策略?解题程序与拓展的思维递进 。讲解时应着眼于知识点的剖析和整理,告诉学生怎样运用已有的知识,怎样发现解题条件(隐含的和明显的),利用条件用何种思路、方法解题 。
五.密切联系生活,学习有用地理 。
地理学科的区域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使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及热点区域命题成为中考的主旋律,同时也是跨学科综合试题的切入点 。所以,有必要回头看看一年来的“新闻” 。诸如:(1)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等 。(2)国内外重大经济建设项目的开工和竣工 。(3)国内外严重的自然灾害,如洪涝、地震等 。(4)国内外新开辟的自然保护区和旅游胜地,如我国西南的“三江并流”自然保护区等 。(5)地学新理论、新探索,如城市发展动向以及对工业、农业、交通、商业变化的影响;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神舟”载人飞船成功地发射和回收 。(6)人类面临的资源、人口、环境问题的新发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