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越来越像“鸽子笼”,谁来为鸽子提供广场?我们与哈佛大学的差距,可能就差了这三顿饭

哈佛|大学越来越像“鸽子笼”,谁来为鸽子提供广场?我们与哈佛大学的差距,可能就差了这三顿饭
文章插图

在哈佛大学,教授太太请教授们吃饭,本科生请教授吃饭,图书馆长请教授吃饭——这样的三顿饭,可能是我们与世界一流大学真正的差距。
与Michael Szonyi教授一起吃饭,每一次都是新鲜的体验。新鲜的重点不是吃什么,而是聊什么。这位中文名为宋怡明的老外,目前是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长着一对据说是成功秘诀的善于倾听的大耳朵,操着一口流利的带闽南腔的普通话,在座的学者或吹牛,或争吵,有时甚至不欢而散、拂袖而去,但人们仍然期待着下一次私人聚餐,准确地说:是期待下一次碰撞的话题。
我没有想到这一次饭局的话题主题,关键词居然是:
“世界一流大学”与“吃饭”。
挑起话题的是厦大副校长邬大光,这位高等教育学学者,近来的学术兴奋点是大学文化。中国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双一流大学的建设,困扰大家的问题是:世界一流大学应该长什么样?刚好有送上门来的“人质”,邬教授借机邀请宋教授为厦大管理层做一场报告,题目是:“哈佛大学眼中的世界一流大学”。
宋教授爽快地应允下来,却吞吞吐吐说要准备半年左右。作为一名严谨的历史学者,一切要用史料说话,哪怕是谈他熟悉的哈佛大学,他也不愿意信口开河。
看到邬教授一副远水不解近渴的样子,郑振满教授插话了。这位厦大历史学教授是宋怡明的学术领路人,凭着一口莆田腔的普通话,在哈佛的讲堂赢得粉丝无数。他一语惊人:“我对哈佛印象最深的就是哈佛的教授太太”,看着我们吃惊的眼神,郑教授云淡风轻地说出了最后两个字:“文化”。
-01-
哈佛大学的第一顿饭:教授太太请教授们
“哈佛的教授太太文化”,其经典代表就是太太经常请各位教授到家里吃饭。
哈佛学者把这样的吃饭叫做“读书会”,几乎每周都会在一个教授家举行,教授太太就是当然的女主人。所有的与会者都觉得受益匪浅,因为无数的选题、灵感都来源于此。吃饭的可能是同行,也可能是不同学科的学者,你可以想象一下:吃饭聊天的有历史学教授、语言学教授、天文学教授、神经学教授,他们可能聊什么?
邬教授对高等教育的研究有一个“鸽笼理论”:现代高等教育随着学科分类越来越细,不同专业的学者越来越困在自己的鸽笼里。出路就是要为鸽子们提供“广场”。教授太太提供的客厅饭局,就是这样的跨学科“广场”。
我不由得想起梁思成家的客厅,和他美丽的太太林徽因。
教授太太文化的背后其实有若干支撑。
首先,教授的房子要足够大。如果教授住的就是鸽子笼,恐怕没办法高朋满座。
其次,教授的工资要足够高。教授太太无需上班挣钱养家糊口。如果太太带着一脸疲惫下班回家,应该没有多少心情张罗大家吃饭。
当然,最重要的是教授太太文化品位要好。如果家里就鸡飞狗跳,恐怕没有人敢上门。
宋怡明对郑教授的说法做了修正:首先,“哈佛教授的太太文化”这个概念本身就不太准确,哈佛教授相当一部分也是女性。更重要的是,在他印象中“太太文化”早已不存在,如今一些教授的读书会,早就改在餐馆里了。这种“太太文化”的衰落,在宋教授看来绝对是好事情,它代表哈佛的父权文化已经被打倒。
不过,好事情也有代价,代价之一是原来一些好的校园文化传统也受到攻击。宋教授强调,今天的哈佛应该想办法让原来的凝聚力恢复,但这绝对不等于说要让所谓的“太太文化”恢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