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从何而来?
英文单词“robot”在中文里翻译成“robot” , 这是一个连小学生都知道的英文单词 , 但是你知道中文“robot”里的“human”这个词其实可能是多余的吗?通过对比英汉词汇的含义 , 我们可以看出中西方国家对机器人的看法是不同的 。
首先 , 让我们仔细看看剑桥词典中机器人的英文定义:
由计算机控制的机器 , 用于自动完成工作
翻译成中文 , 意思是:由计算机控制的“机器” , 用于执行自动化操作 。
但是 , 如果让我们身边的人现在直观地想到一个机器人 , 普通人脑海中浮现的图像或多或少会包含与人相关的特征 , 比如面部特征、人体躯干、说话 , 甚至是类人的情感表达等等 。
那么汉语中的“人”这个词是从哪里来的呢?或者说 , 英文单词“人”去了哪里?
我们想象中的典型机器人通常具有类似人类的特征 。
从捷克舞台剧开始 。机器人实际上是英语中的一个新词 , 最早使用于1922年 。
这个词来源于捷克作家卡雷尔·切克编辑的舞台剧《罗瑟姆的阳光机器人》 。卡佩克在剧中用这个词指的是那些“可以代替普通人做体力劳动 , 使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创造性事务中去的人工劳动者” 。
它描述了人类如何大量生产机器人 , 奴役机器人 , 最后被机器人攻击甚至消灭的故事 。
这部剧对后世影响深远 , 奠定了我们对机器人人形外貌的想象 , 成为人类的奴隶 , 以及对机器人最终会发动革命 , 消灭和取代人类的恐惧 。
拉塞尔的通用机器人剧照
在最初的捷克语中 , robota的意思是“奴役和奴役” , 在英语中接近于奴役、强迫劳动或苦差事 。捷克语的Robota和英语的robot一样 , 定义中没有“人”的概念 。
只是翻译不一样 。真的有那么大的区别吗?这时 , 你可能会想 , 如果翻译有细微的差距呢?无论是“机器人”、“机器人”还是“robota” , 虽然用词不同 , 但同样的意义概念在意境中出现在每个人的脑海里!
但事实上 , 事情没那么简单 。
语言不仅反映了文化背景、特定的文化价值观和历史语境 , 甚至可能塑造我们与世界互动的方式 。
目前很多研究都指出 , 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对事物的看法、思维逻辑甚至性格特征都存在系统性差异 , 这在心理学和语言学上被称为“语言相对论”或“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
目前 , 有大量证据支持语言相对论的观点 。例如 , 一些研究人员发现 , 负责词汇搜索的大脑区域——包括左后颞叶、颞上回和顶下皮层——在颜色识别方面有明显的活动 , 这意味着即使我们在做一些与语言无关的事情 , 没有语言表达或理解 , 语言区域的大脑仍然参与其中 。
亚洲人倾向于以拟人化的方式想象机器人 。
然而 , 不同母语的使用是否直接和独立地导致不同的思维方式 , 仍然是学术界正在进行的争论 。
无论语言的使用是不是不同思维方式的“因” , 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框架了个人对世界的感知方式和与外界的互动方式 , 语言都在人类认知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 , 体现了一个族群对世界认知的独特观点 。
比如中国的“孝”字在西方国家没有直接对应的概念和词汇 。对于母语中不存在的词汇 , 不仅难以翻译 , 甚至难以理解和感知 。
亚洲人对机器人的接受度很高!回到“机器人”概念上的差异 , robota和robot都强调其功能性和工具性 。然而 , 在一些亚洲国家 , 如日本和汉语国家 , 同样的词在翻译中被放入“人”的方向:
日文(人造人间;じんぞうにんげん;artificialhuman)中文(机器人;machinehuman)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用词上 , 也有很多研究者基于问卷调查和定性研究发现 , 亚洲国家(包括日本、韩国和汉语国家)对类人机器人的接受度高于英国和美国 。他们也更喜欢机器人有基本的社交能力和同理心 , 倾向于认为机器人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灵活性 。
相反 , 欧美国家的主体倾向于将机器人仅仅视为服从命令的机械结构 , 强调其功能性而非社会性 , 认为家用机器人与高科技“家电”并无二致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对我们机器人的发展方向有所怀疑 。之前看过一个作者的视频 , 说“欧美的机器人开始跳舞了 , 中国的机器人还在吵架” 。
推荐阅读
- 平仄是什么 平仄是什么意思
- 洗龙沟到底是什么 什么叫洗龙沟
- 搁浅是什么意思(爱搁浅是什么意思)
- 可支配收入是什么意思(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多少算贫困)
- 子虚乌有是什么意思(子虚乌有亡是公)
- 上升星座是什么意思
- 转呼啦圈的技巧是什么 呼啦圈怎么转
- O型血人的性格及生活中的表现 o型血的人是什么性格
- 聚酯纤维是什么面料(为什么高档衣服都是聚酯纤维)
- 支付系统号是什么(单位支付业务经办人写谁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