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市界 曾嘉艺
编辑 | 朗明
“没有永远的敌人 , 也没有永远的朋友 , 只有永远的利益” 。这是商业世界的 游戏 法则 。
谁曾想到如今的两大胰岛素龙头甘李药业和通化东宝也曾亲如一家 , 但终究没能逃过“大路朝天 , 各走一边”的“真香定律” 。
如今 , 通化东宝在国产二代胰岛素市场拥有优势 , 甘李药业依靠三代胰岛素技术领先 。两家公司近年来的的营收水平不相上下 , 2019年 , 通化东宝年营收27.8亿 , 归母净利润8.11亿 , 甘李药业则为28.95亿 , 归母净利润11.67亿 。
但是毕竟身处同一赛道 , 将两家放在一起比较也在所难免 , 更有趣的是 , 两家的创始人之间还颇有渊源 。
甘忠如与李一奎同是1970级北大生物系同学 , 毕业后不同的选择影响了二人后来的人生轨迹 。
来自吉林通化的李一奎自然选择回到家乡 , 学生物制药的他回到当地的通化制药厂 , 当一个技术员 。最初李一奎也一心钻研技术 , 但造化弄人 。
当时厂里有个维生素C的项目 , 刚刚走出学校的李一奎一腔热血 , “那时候 , 干的很充实 , 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做累” 。这个项目整整做了十年 , 李一奎也在这个厂待了十年 。
但最终这个项目因资金跟不上被迫“叫停” , 这对于倾注了十年心血的李一奎来说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 。
李一奎对当时的画面至今记忆犹新:“项目下马的那天 , 我正在成都 , 他们打电话过来 , 我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整整十年啊 , 我就专注这么一件事儿 。投了300多万元啊 , 我真的是抑制不住 , 痛哭流涕 。”
项目黄了 , 和领导结下“梁子”的李一奎也被迫“下岗” , 待业在家的李一奎也没闲着 , 经常上山挖人参卖钱 , 在这买卖的交易过程中 , 李一奎发现了“商机” , 成为了一个“人参采购的中间商” , 靠赚差价赚得了人生第一个34万元 。
“上帝为你关了一扇门 , 自然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1992年 , 凭借人参发家的李一奎创办了通化东宝 。
相较于李一奎从投身科研再到“下海”的经历 , 甘忠如自始至终走的都是科学家的道路 。毕业后甘忠如在北大任教了几年 , 之后去美国读博 , 1987年进入美国默克制药公司担任高级研究员 , 研究胰岛素产品 。
当时就有风险投资找到甘忠如 , 与此同时 , 同为技术出身的李一奎也想做点与专业相关的事情 , 因此瞄准了糖尿病领域 , 在得知昔日老同学甘忠如有创业的想法 , 也向甘忠如抛去“橄榄枝” 。
1994年 , 甘忠如准备回国创业的时候 , 李一奎成功将自己的公司通化东宝送上市 。
同为北大的同学 , 又能够满足自己创业的想法 , 甘忠如接受了李一奎的邀请 。1995年 , 甘忠如回国组建团队研发胰岛素 。
实际在甘忠如研发出重组人胰岛素之前 , “甘李药业”这个融合了两个创始人之名的公司就诞生了 。甘忠如掌握着公司的实际控制权 , 而通化东宝的李一奎则是股东 。
也就是说 , 一人出技术 , 一人出资金 , 这个合作顺利成章 。1998年 , 在甘李药业成立后不久 , 甘忠如及其团队就不负重望地研制出中国第一支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 。
这个生物合成人胰岛素 , 不仅打破了一直以来中国糖尿病患者在使用人胰岛素产品上依赖进口的格局 , 也使得中国成为继美国、丹麦之后 , 世界上第三个能生产基因重组人胰岛素的国家 。
甘忠如将这个专利卖给了通化东宝 , 通化东宝也凭借这一支胰岛素 , 成功进军糖尿病领域 。1995年到2011年这16年间 , 是通化东宝和甘李药业的“蜜月期” 。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
尤其是在2001年和2002年 , 甘忠如带领团队又研制出中国第一个二代胰岛素产品、以及第一个三代胰岛素产品 , 借助甘忠如团队的专利技术 , 更加奠定了通化东宝“胰岛素龙头”的地位 。
推荐阅读
- “头伏饺子二伏面”二伏为何要吃面?
- 关于扶贫的作文 有关扶贫的作文
- 微信群裂变:30天内裂变1000个群
- 风萧萧兮易水寒 什么意思 “风萧萧兮易水寒”什么意思啊
- 能不能“健康地吃腌菜” 孕妇可以吃腌菜吗
- 陶瓷刹车片品牌有哪些 国产陶瓷刹车片哪个好
- 中国妇女报批李国庆“婚外性无害“言论 挑战道德底线
- 馄饨侯总店 馄饨侯
- 2022年三伏天的时间表今年三九天时间表
- 东山再起你是谁 东山再起你是谁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