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是端午节了,这是流传了上千年的传统节日,每年在端午节到来的时候我们都有吃粽子、划龙舟、挂艾草等传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的来历和食物,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 。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 。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 。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 。传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
端午节是一个被我们逐渐遗忘的节日 。实际上,我国的传统节日日渐淡化是近年来的一个趋势 。这已经不仅仅是端午节所要面临的严峻局面 。春节这么重要的节日不照样有人抱怨“年味不浓”了吗?比起圣诞节和情人节,传统节日普遍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对于端午节,在大城市的生活中,人们仅仅被简化为去超市买几只速冻的粽子,很多人除了知道它和纪念一位名叫屈原的诗人有关外,对它所蕴含的其他文化意义知之甚少 。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成功,引发的一场“端午节保卫战”,总算让人们高度关注了一下这个节日,但“风波”过后,我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仍然没有明显的改观,通过节日复兴传统文化的想法,仍然需要我们进一步反思 。我们太过于强调节日的文化内涵,忽视了人们参与其中的行动培养 。就像端午节,如果仅仅是吃个粽子,那对生活在城市的人来说,就是简单地测量了一下,大超市到自己家的那一段距离有多远而已 。
中国的端午节使人们必须保持肃穆心态的节日 。在这一天,要给孩子身上挂荷包,以雄黄在小儿额头画“王”驱毒镇邪,带孩子制作弓箭等等,因此端午节也被称为“孩子节”、“娃娃节”,让孩子感受到节日的欢乐气氛,是传承文化最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人们对待传统节日,也往往采取快速消费的敷衍态度,显然不利于传承其文化涵义 。
端午节被列为法定节日,为人民过好端午节提供了一个良好环境,从时间上予以保证,使其象征意义上得以重视,会唤醒更多人关于端午节的文化记忆 。但是,如果仅仅是“双休日”变成了“三休日”,不是简单的放假了事 。必须复兴这一节日在公众生活中的重要位置,维护它被权威化了的文化含义,更要深入挖掘它质朴而美好的一面,并赋予它可以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的活力 。
端午节的食物
1.粽子
粽子:古称“角黍”,真正有文字记载的粽子见于晋周处的《风土记》;而流传有序 。粽子形状很多,品种各异,一般还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等各种形状 。由于中国各地风味不同,主要有甜、咸两种 。
2.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 。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白酒或黄酒 。雄黄可以用做解毒剂、杀虫药 。于是古代人就认为雄黄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虫,“善能杀百毒、辟百邪、制蛊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 。
3.打糕
端午节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民隆重的节日 。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 。打糕,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棰打制而成的米糕 。这种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节日的气氛 。
4.煎堆
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吃“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煎成 。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 。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们说把天补好了 。这种食俗由此而来 。
5.黄鳝
过端午不仅仅是吃粽子的时候,也是一年里鳝鱼肉最嫩、最有营养的时候,所以有“端午黄鳝赛人参”的俗谚 。黄鳝由于口感软滑无刺,一直都是淡水水产中比较受欢迎的一种,尤其是对于孩子和老人来说,是不错的补养品 。黄鳝性温、味甘,入肝、脾、肾经,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固脱、温阳益脾、强精止血、滋补肝肾、祛风通络等功效 。
推荐阅读
- 如果有投胎,你会选择怎样的人生?
- 游泳的能量消耗多少
- 客厅灯带怎么选择颜色 客厅灯带怎么选择
- scl-cl00是什么型号
- 关于浮躁的优美句子
- 喝酒撞死人怎么赔偿
- 手机屏保上面的时间怎么显示 手机屏保上面显示时间怎么弄
- 唱戏机支持什么格式的视频
- 同气是指什么关系
- 雨的印记钢琴曲表达了什么意思 雨的印记表达了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