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期|陪孩子过一个“六有”寒假

随着“双减”后第一个寒假的来临 , 很多家长内心又有了新的纠结和焦虑:孩子的课外班时间少了 , 可自由安排的时间多了 , 该以何种方式陪孩子过一个充实又有意义的假期?管得松点儿 , 怕孩子变得散漫无序;管得严点儿 , 又担心孩子反应过激 , 影响家庭的过年氛围;管得不松不紧呢 , 又担心拿捏不好尺度 。
从根源上讲 , 家长对孩子的假期生活有纠结 , 还是出自对孩子的不信任 , 不相信孩子能够自觉自愿地安排好学习和生活 。 其实孩子在经过一个学期高强度、长时间的学习之后 , 也非常需要一个自我休整、调节放松、聚集能量的调整期 。 特别是对于学习处于中、下游水平的孩子来说 , 假期等于是给孩子一个自我疗愈、重燃希望的机会 。 如何让孩子过一个舒心又充实的寒假 , 需要家长在三个方面花点儿心思 。
过一个“有滋有味”的假期
假期的首要任务是让孩子休养生息 , 做好自我调整 , 那就应该让孩子吃好睡好 , 作息有规律 , 营养有保障 。 除了假期伊始的前两天可以让孩子放松地补补觉之外 , 家长应该及时跟孩子商量 , 确定一个假期作息时间表 , 确保孩子的假期生活作息规律 。
【调整期|陪孩子过一个“六有”寒假】一是按时作息 。 到了起床时间 , 哪怕起来不做与学习相关的事情 , 也要按时起床 。 晚上也是到点就要上床休息 , 帮助孩子在假期也养成自律习惯 。
二是按时饮食 。 假期孩子一日三餐都在家里吃 , 应养成到点即食的习惯;同时要明确一定的家规且坚决执行 , 比如“过了饭点就没有饭吃了” , 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
寒假期间 , 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 , 但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孩子坐在书桌前在做什么 , 是在学习还是在发呆 。 既然无力掌控 , 不如从自己能掌控的方面入手 , 多给孩子做点儿营养美食 , 照顾好孩子的饮食起居 , 而在学习这件事上 , 归根结底靠的还是孩子的内驱力而非外力 。 只要孩子在寒假期间作息规律 , 吃得香、睡得着 , 生活有滋有味 , 这个假期就一定能够达到蓄势休整的积极效果 , 为投入新学期做好准备 。
过一个“有情有义”的假期
寒假期间走亲访友、家人聚会在所难免 , 但不少孩子对家庭聚会有点儿退避三舍敬而远之 , 因为聚会时需要注意太多的“清规戒律” , 比如要礼貌问好 , 又要及时回答长辈的关心询问 , 还要举止得体等 , 让他们觉得备受束缚 。
对于孩子的选择 , 家长也要以一颗平常心给予理解和尊重 。 儿童天性活泼好动 , 青少年又敏感好面子 , 本来就与成年人的老成世故有点儿格格不入 。 这也是孩子们经常感慨“我太难了”的原因之一 。
对于需要全家一起参与的家族团聚或好友聚会 , 也要事先跟孩子做好沟通 , 使其明白亲友相聚的意义 , 帮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感受亲情和友谊的可贵 , 增强家庭责任感 。 一个缺少亲情滋养和友情陪伴的孩子 , 其生命成长历程一定是苍白脆弱的 。
也可以鼓励孩子在假期约着同龄伙伴一起 , 开展有益的活动 , 既可以增强彼此间的了解和友情 , 又可以丰富假期的生活内容 。 对于孩子们自己组织的活动 , 家长除了给他们足够的自由空间 , 也要给予适当的关注 , 尤其要提前向孩子强调包括防疫等方面的安全注意事项 。
过一个“有模有样”的假期
网上有个玩笑:“要求孩子做到的 , 如果家长自己都能够做到 , 那么家长就成了圣人!”这个玩笑一是凸显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之高 , 二是暴露了家长重监督、轻表率的毛病 。 父母在监督孩子时 , 可谓眼里揉不得沙子 , 明察秋毫甚至未卜先知;反观自己时 , 则得过且过、敷衍了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