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把个性化成长的真寒假还给孩子】“双减”政策落地后的第一个寒假来临 , 如何帮助孩子过一个与以往不同的有序、有趣、有益的假期 , 是不少家长面临的问题或困惑 。 其实寒暑假(有些国家和地区还有春假)是让孩子回归生活、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 进行个性化学习与成长的重要时期 。
学校的集体教育必然会因为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基础、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的不同造成学业水平的差异 。 这种差异是客观的和必然的 , 而通过寒暑假期间个性化的学习与成长 , 可以弥补集体教育的先天不足 。
寒假孩子可以在哪些方面获得个性化成长呢?可以从知识、习惯、经验、兴趣和社会化五大领域分析这个问题 。
在知识上提优补差 。 “双减”不是以学生的学业质量下降为代价 , 而是在更科学更专业的轨道上让学习更高效 。 过往的寒假作业都是“大一统” , 不论成绩水平 , 所有学生都做同样的寒假作业 , 这必然导致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感到“压力山大” , 而学有余力的学生也较难有发挥主动性的空间 。
“双减”后的寒假 ,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业状态和考试反映出的具体学科问题 , 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类型和层级的作业 , 并与家长沟通合作 , 以帮助孩子们在知识上提优补差 。 家长也可以引导孩子对自己每个学科的学业情况进行分析总结 , 以更有效地扬长补短 。
养成独立的学习习惯 。 学生在学校培养的是集体学习的习惯;假期 , 孩子需要在家培养独立学习的好习惯 。 独立学习的习惯优劣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质量的高低 。 不少孩子平时有作业压力 , 主要原因在于放学回家后的不良习惯 。 习惯好的孩子进入状态快 , 完成作业效率高;反之 , 习惯不好的孩子放学后迟迟进入不了学习状态 。 “双减”后的第一个寒假 , 学校要重点指导家长培养孩子居家独立学习的好习惯 , 避免总想用辅导班、托管班等方式简单化地“圈养”孩子 。 只有养成独立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 孩子才能走得更远 , 而不会出现进了大学后因为自主学习能力薄弱无法完成学业的情况 。
积累丰富多元的生活经验 。 现在不少孩子面临脱离生活的现实问题 , 而脱离了生活的贫乏经验根本无法支撑起知识学习的系统大厦 。 如一位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给孩子讲“鸡鸭鹅”的例题 , 不少孩子问的第一个问题竟然是“哪些是鸡?”一位高中教师说:“现在很多高考题目都与具体的生产生活场景相联系 , 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 , 可能题目都读不懂 , 更别说解题了 。 ”
“双减”后的第一个寒假 , 给了孩子们更多回归家庭的时间和回归生活的机会 , 家长完全可以在假期给孩子创造更多体验生活的机会 , 诸如参与家务劳动、参加公益活动或孩子感兴趣的冬令营等 , 让孩子真正从生活中汲取到成长的营养和力量 。
培养孩子的内在兴趣 。 很多家长不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特点和能力优势 , 盲目攀比或跟风 , 必然导致孩子“以己之短攻人所长” , 家长也不由自主地陷入焦虑之中 。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 , 不能把这些个性化的成长需求完全寄托于学校教育 , 应该充分利用假期发挥家庭和社会在这方面的教育优势 。
寒假时间充裕灵活 , 是孩子探索兴趣、培养爱好的好时机 。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爱好和所表现出的优势智能 , 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尝试、学习和锻炼机会 , 让潜能的萌芽得到浇灌 , 以丰富孩子的内心世界 , 并帮助他们发现和培养自己的内在兴趣 。 对于一些困境家庭 , 政府、学校和社会应该提供更多的个性化资源 , 如公益性的冬令营等 , 以支持这些家庭履行育人职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
推荐阅读
- 权都|曝光!竟有老师敢把考试分数发给家长!
- 期末考试|区区一个期末考试,能把当代大学生逼成什么样?
- 留学生|中国留学生起诉华人教授奴役学生!“她把我们当仆人对待?”
- |老师生日收到学生送的蛋糕,笑容逐渐消失:要把老师“送走”?
- 心理育人|【教育要闻】健全心理育人机制 为学生健康成长护航
- 淮安|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妈妈防娃贪玩把平板藏书包
- 中国科学院大学|江雷院士:虽然无法报答导师,但可以把爱传递给学生
- 小刘|考研“上岸”后有多绝情收到录取通知书,把大学同学都拉黑了
- 陋习|「新春走基层」别让盲目跟风毁掉孩子的健康成长
- 物理|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分别拥有怎样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