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教版高一语文教材新编授课教案五篇( 九 )


而词的标题即是与词的内容有关 。
3、多形式诵读课文 , 掌握词的读音、节奏 , 初步感知内容 。
4、简述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
这首首词写于1925年 , 当时农-动蓬勃兴起 , 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动 , 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协会 , 并创建了湖南省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 , 把贫苦农民发动起来 , 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斗争 。而这引起了当时土豪恶霸的恐慌 , 湖南反动军阀赵恒锡通缉毛泽东 。毛泽东被迫离开家乡来到长沙 , 同年秋天去广州接办全国农-动讲习所 。在长沙时 , 他重游橘子洲 , 看到绚丽的秋色 , 面对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 , 回忆起当年在此求学和革命斗争的生活 , 不禁心潮澎湃 , 豪情满怀 , 于是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
4、赏析课文 。
(1)上片
1)分析品读第一句的“独立寒秋 , 湘江北去 , 橘子洲头”的语序及这一变序的作用 。
参考答案:平常的语序应为“寒秋 , (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 , (望)湘江北去” 。这一变序凸现了诗人“独立”于天地间的形象 。
2)诗人独立于此 , 还看到了哪些景物?
(见板书)]
3)从这些景物——即词中的意象中 , 你体会到怎样的意境?你发现这些景物的选取和描写的角度等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a、多角度地观察事物:远眺、近观、仰视、俯瞰 。
b、景物中动景和静景互相映衬 。
c、选材典型 。
d、语言极富表现力 。
“层”写出了山的远近高低 , “遍”写出了范围之广 , “漫”字写出了江水的充盈之态 , “争”点出了千舟兑发的壮观场面 , “击”写出了鹰的矫健身影 , “翔”写出了鱼轻快自由的神态 , 
e、一改“悲秋”的传统 , 描绘了一个色彩斑斓、生机盎然的壮丽秋色 。
4)从“怅寥廓 , 问苍茫大地 , 谁主沉浮”一句 , 点明诗人此时此景的发问 。
(2)下片
1)诗人和朋友们的“峥嵘岁月”具体是怎样的?
(见板书)
2)“指点江山 , 激扬文字 , 粪土当年万户侯”体现了诗人和战友们哪些精神品质?
参考答案:以天下为己任 , 英勇无畏 , 蔑视反动军阀等黑暗势力的精神品质 。
3)“到中流击水 , 浪遏飞舟”体现了诗人和战友们的志向?
参考答案:决心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
4)从“曾记否 , 到中流击水 , 浪遏飞舟”一句 , 点明诗人对“谁主沉浮”的暗答 。
三、课堂小结:
《沁园春·长沙》通过对长沙壮丽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的生活的回忆 , 抒发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 , 蔑视反动统治者、决心改造旧中国的壮志豪情 。
四、巩固练习 。
1、有感情朗读全文 , 再次感受诗中的豪情壮志 。
2、就本文的内容或艺术技巧等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性的文章 。
3、背诵全文


【部教版高一语文教材新编授课教案五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