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教学计划第一学期 高一物理教学计划范文5篇( 四 )


2、初步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解共点力的合力;能从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的合成、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
3、会用作图法求解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并能判断其合力随夹角的变化情况,掌握合力的变化范围,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求合力 。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实验演示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态度、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
3、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探索规律、归纳总结的研究问题的方法的能力 。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 。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互助的精神 。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渗透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促使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发现与深刻的理解 。
难点:①实验的设计;②平行四边形关系的发现;③从代数和思维到矢量和思维的跨越;④对合力与分力间的等效替代关系的真正理解与灵活运用 。
六、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引导启发,让学生体会并接纳等效观点,从而得出合力、分力的概念 。
2、实践体验,实验探索,归纳总结,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定则 。
七、教学器材
演示用器材:钩码1只(系上细绳套两根),演示弹簧秤2只,粗大的橡皮条(可用许多小橡皮条组合而成)1根,教学用圆规1只、尺子1根
学生用器材:按小组:①木板1块;②白纸1张;③图钉5枚;④橡皮条1根;⑤细绳2根(两端做好套);⑥弹簧秤2个;⑦铅笔1只;⑧量角器1只;三角尺1-2只;圆规1只 。
八、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学习了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各种表现,如重力、弹力、摩擦力,也知道了如何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那么,当物体的受力情况比较复杂时,是否存在简化问题的科学方法和途径?现在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
请两位同学一起提着一个水桶 。
提出问题:他们对水桶施加了几个力?能用一个力来等效替代它吗?怎样替代?
老师一个人提着水桶 。
等效思维方法,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例如刚才的问题,就是让一个力的单独作用来等效替代几个力的共同作用 。
追问:刚才这一个力真的等效替代了原来两个力的作用了吗?有什么依据?
分析回答:受力F1和F2 。
学生回答:让一位大同学去提 。
分析回答:力F1和F2共同产生的效果与力F产生的效果相同,即均提起了水桶 。
创设情境
引导启发
引出等效替代的思想,是发现力的合成法则的前提,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如果这一环节做得不到位,即使完成了后面的教学,学生对为什么要进行力的合成、为什么可以进行力的合成、怎样进行力的合成等等问题的理解都是模糊的 。所以,等效思想需反复强调,以使之深入人心 。
进行新课
一、合力、分力与力的合成的概念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
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或求合力的方法,叫做力的合成 。
同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成规律是怎样的?
二、对力的合成法则的探究
(一)提出问题
【设置陷阱】:如果两个同学施加在水桶上的力都是200N,那么一个人需要施加多大的力才能等效替代?
【质疑】:你怎么知道?有科学依据吗?凭直觉得出结论,像亚里士多德了吧?若是伽利略会怎么做!
【演示1】:用两只演示用弹簧秤(这是两个同学的手),通过两个细绳差不多竖直地提起一个钩码(这是水桶),让学生读数,再用一个弹簧秤提起钩码,让学生读数,结果基本验证了合力等于分力大小之和 。
提问:两个同学在提水时手臂是这样竖直的吗?
【演示2】:让两个提钩码的弹簧秤有一定的夹角
发现:合力大小不等于分力大小之和,而且随着两个分力的夹角增大,两个分力的大小之和与合力大小的差距越来越大!这是为什么?
在黑板上从同一点出发大致画出两个分力及一个合力的方向
【点评】:对于标量:例如两个物体,质量都是20kg,求总质量只要相加就行,等于40kg;但对于矢量:它们除了有大小之外,还有方向:例如两个力,当它们的方向互成某一角度时,求合力就没那么简单了!!

推荐阅读